戴斌 | 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打造文旅融合湖南新高地 ——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致辞演讲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 浏览量:14
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应湖南省委、省政府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于9月17日参加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并做题为《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打造文旅融合湖南新高地》专题报告,全文分享如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前景广阔,要把文化旅游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用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要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为旅游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
湖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源发地,也是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作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革命摇篮的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全省已查明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300余处、各种可移动革命文物40余万件(套)、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80余处、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59处。《沁园春·长沙》等革命诗词诞生于湖南,《浏阳河》《日出韶山东方红》等红色歌曲传唱于湖南,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了红色基因和湖南元素。韶山、长沙、常德、张家界等红色城市,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通道侗族自治县转兵纪念地、芷江侗族自治县抗战胜利受降旧址等纪念馆和陈列馆,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2021年7月30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明确界定红色旅游资源内涵与类型,分别从调查与认定、保护与管理、传承与利用等方面确定各级政府,以及文化和旅游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将红色旅游纳入了法制化管理体系。省政府和主管部门定期召开的旅游发展大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和旅游工作会议,对红色旅游做了专门部署,加强了纪念馆、陈列馆等场馆建设,丰富了展陈内容,形成具有湖南辨识度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景区/点、红色旅游演艺。韶山到井冈山的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多条社会效益优先、兼有经济效益的红色旅游专列、红色研学旅游和红色旅游项目,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经验。
“十四五”开始收官,“十五五”正在谋划,湖南有条件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地,有能力建成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高地。
加强红色旅游理论建设,构建新时代红色旅游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旅游从来就不是看山看水看风景那么简单,也不是只有经济功能和市场属性,还有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属性,这没有什么要遮遮掩掩的。系统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的国家旅游发展理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课题。在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线路培育、旅游市场推广等领域,要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中的原创性概念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宣传工作,使之成为新时代旅游发展的强大精神动能。
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创新展陈方式,讲好新时代的红色往事、中国故事和湖南叙事。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每逢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日,广大青少年就会踏上旅程去领略自然之美,领悟文化之美,体验生活之美。要向95后、00后、10后旅游者讲清楚,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创新展陈方式、丰富讲解内容,增强广大游客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要加强红色旅游的国际交流、两岸交流和港澳合作,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道路。包括朝鲜、古巴、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和独联体等前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美西方国家,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场馆建设、线路设计和解说系统,增强游客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依托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红色旅游国家线路,成为国际游客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经典项目。 培育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研发红色旅游产品,要走融合发展之路,让游客看到饱经沧桑又自强不息的历史中国,也看见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现代中国。推广红色旅游要用好旅行社渠道和社交网络平台,更要用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学院、军校、大中小学校和党员教育主渠道,率先建设新时代“行走的思政课堂”,也要用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政协成员单位的力量,让更多人走进红色湖南,体验当代湖南。
依托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融合创新的红色旅游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两方面要统筹。”要做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红色旅游专项发展规划,分级分类做好红色旅游城市、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红色旅游项目运营。具体怎么融合,如何创新?守住意识形态红线、文化安全和生态保护红线,要吸纳更多的投资机构、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还要健全红色旅游发展监测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加强红色旅游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确保事有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