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南省旅游协会!

  • 用户名
  •  码
提 交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hn-lyxh

专家观点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观点

解读:旅游社会=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文明旅游

发布时间:2017.07.26 来源:品橙旅游 钱同 浏览量:4665

近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一连串“全域旅游大词汇”,以名词解释的方式,一帧一帧地展示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惊喜之变、发展之喜。

而进入大词汇前三甲的是——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文明旅游。为何是这三个词?

可以这么理解:全域旅游解决“到哪玩”的问题,是发展战略;大众旅游解决“谁来玩”的问题,是发展机遇;文明旅游解决“怎么玩”的问题,是发展规范。这三个词加在一起,勾勒了 “旅游社会”的样子。

什么是“旅游社会”,它首先是一个集合,其次是一种聚变,再者是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从“人”的角度看,政府、企业、游客、社会各有所扮演的角色。从“物”的角度看, 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田园乡村、工业厂房、水利设施,都可以参与旅游、成为旅游、促进旅游。从“情感”角度看,乡愁、城愁、史愁、情愁也都是旅游业的重要元素。

旅游社会是“+”出来的。怎么理解这个连环“+”?


全域旅游解决“到哪玩”的问题,是科学旅游观。

我国旅游发展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模式。现在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新阶段, 中国游客经历了从名山大川、海天仙境等景区“核心吸引物”转变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元吸引的转变,以往景区型产品逐渐被多样化的目的地产品所取代,园区型产品异军突起,各种新业态产品全面开花,跳出传统的景区景点,各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文化街区都成为游客聚集地。乡村旅游、城市周边游、古城古镇游、度假区、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持续火爆,跃升为游客的主要选择对象。

全域旅游与景点旅游相比,要求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实现一系列转变,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变是_——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建设管理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全域旅游不只是一种经济业态,是集社会管理、人文关怀、经济发展、公民权利保护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其功能既要为游客提供短暂的旅居生活空间,更要为当地居民提供长久的生产生活空间。

大众旅游回答“谁来玩”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到来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以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主,不存在有规模的出境旅游,旅游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是小众的生活方式。

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形成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国内旅游从1984年约2亿人次到2016年的43亿人次,增长了21.5倍。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到2014年的3次,增长15倍。目前96%的国内旅游、65%的出境游是散客自助游。

我国旅游业已基本实现了休闲化、大众化和社会化。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审视,旅游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民生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保障旅游就是保障民生,发展旅游也就是发展民生。 “大众旅游”是“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小康社会的品质内涵和幸福元素。

大众旅游被称之为时代,能称之为“时代”的,都不是稍纵即逝的,而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现象,是社会普通群体都参与的现象。

大众旅游使游客加快分阶层,任何大众都是数量的集合,必然会进一步分化为因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生活选择不同的圈层。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旅游的大军中,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从不参加旅游,到一年几次旅游,习惯性旅游、常态性旅游、说走就走的旅游,必然要求市场分化出更多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旅游品质、旅游阶层。

文明旅游回答“怎么玩”的问题,是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方式

景点旅游模式阶段,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景点的知名度,风景的靓丽度,而这主要靠宣传营销来塑造市场的竞争力、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全域旅游模式阶段,游客满意度是市场秩序好坏的指标,市场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决定了旅游业的竞争力。

文明旅游,体现为企业的诚信经营,游客的友善守约,居民的热情好客。

对企业,不仅要从严执法,通过约谈警示、通报批评、暗访督查、立案调查、督查督办等举措,有力打击违法违规及失信行为;而且顺应全域旅游发展,按照“综合产业综合抓”要求,把公安、工商、审判、调解等专属职能因地制宜融入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中,推动行业执法、治安处罚、刑事执法和司法调解在旅游市场治理中的有机统一,构建综合监管的大格局。

对游客,一方面用先进典型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广泛发现、推出和表彰游客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宣传中注重故事化讲述、全媒体传播、多渠道展示,在重要时间节点形成宣传规模和声势,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另一方面用惩戒约束刹住不文明之风,制定实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公布旅游不文明行为的“黑名单”。

从更大的范畴认识,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最为厚重的力量,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航标;国家或地方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硬实力”的直接较量,也表现为精神文明“软实力”的无形比较。以快乐、交流、开放为导向的旅游,传递着文明、快乐、幸福的美好情愫,是丈量精神文明最直观的标尺,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凸显现象。

在私人空间与熟人社会,很多行为、习性、素养是不文明的,因为习以为常、法不责众,也就不会进入公众的检讨范围。但是旅游是一个在公共领域的活动,这些行为低于“社会准线”,往往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影响”,则被框入不文明行为。旅游作为人人都喜欢、人人都参与的低门槛、高兴趣活动,使社会其它部位的“淤积”、“病痛”在旅游市场找到了“溃烂”的出口,旅游成为文明最前置的检验场。

一个时代的文明,需要这个时代的人们共同缔造。文明旅游是一个时代的旗帜,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旗手。当文明旅游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的精神文明必将极大进步。

“旅游社会”是以旅游为特征的社会普遍现象,是以旅游为刚性生活方式的时代普遍需求。通过“全域旅游”优化好发展战略、通过接盘“大众旅游”受益好发展机遇、通过“文明旅游”建设解决好发展规范与可持续问题,“旅游社会”必不远矣。